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

讓音樂教育更美好-【要持續學習音樂,需要的不是擁有很多時間,而是隨時改變我們的想法跟慣性】

葉老師文章 -
【要持續學習音樂,需要的不是擁有很多時間,而是隨時改變我們的想法跟慣性】

很多媽媽認為沒有時間常常是學音樂的絆腳石。事實上,我們不可能"沒有時間",也不可能是因為擁有很多時間才學音樂,我們缺乏的常常是"沒有辦法改變自己對於時間運用的慣性"。
怎麼說呢?

*更改習慣例子一:
從二年級變成三年級,半天的次數從原本的四天變成只剩下兩天,以前補完英文還有很大的空閒時間練琴,但現在升三年級,怎麼辦?很簡單,把習慣調整一下,原本每天平均可以練20-30分鐘,假使某一天又要補英文又上整天,回家又有一堆作業,該天就練習少一點,移到假日或者半天日練40-60分鐘,比較忙的那天可以休息。

*更改習慣例子二:
已經上國一,念私立學校,常常學校會留校,怎麼辦?爸媽可跟孩子溝通,把練琴時間移到五六日三天,一次可以練半小時到一小時以上。把一~四的練習補回來,如果周日又碰到出遊休閒活動,可以在集中在兩天完成,練琴並非一定得"怎麼樣",隨著孩子的作息做彈性運用。

*更改習慣例子三:
一定要九點讓孩子睡覺?
我認為早睡非常好,我也贊成,但已經三年級了,全天的時間再加上補英文,回家已經快七點,又規定一定要九點睡覺,反而因為早睡而壓縮時間讓生活變得更緊繃,事實上,可以改成九點半睡覺,多半小時,不僅可以多練點琴,陪爸媽聊聊天,還不會為了"一定要九點睡覺"搞得每天壓力破表。

*更改習慣例子四:
以前中低年級每天都練習每一本鋼琴,現在升上六年級真的沒那麼多時間,其實可以今天集中練一兩本,明天再練另外兩本,然後針對老師講的重點練習,這樣可以讓練習更有效律,事半功倍。
*更改習慣例子五:
九點社區就不能練琴?
沒錯!這是家長常常跟我講的理由。
那為什麼不能夠回家先練琴再看卡通?為什麼不能先練琴20分鐘再寫作業?
我們要帶著孩子認清,我們要配合別人的規定去調整自己的作息,而不是孤注一擲覺得自己"一定得這樣"。

*更改習慣例子六:
練琴會吵到爸爸睡午覺?
那可以跟爸爸溝通先練20分鐘的琴爸爸再去睡覺?
或者可以等爸爸睡覺起來再來練,
沒有一定非得要什麼時間練琴吧!

*更改習慣例子七:
需要改變習慣的常常不是孩子沒辦法,而是父母不想要改。
比方說:爸媽堅持每個星期都又出去玩或者露營?
有時候看似放鬆,但是實際上,六日一定得排出去玩,而且還要三天兩夜,也就是在壓縮一到五的時間,如果六日能夠不要一定排出去玩,就會多很多時間可以練琴.完成平日無法完成的功課,什麼都壓榨在一到五完成,就算六日徹底放鬆,週間是無時無刻不能放鬆,反而對身體的壓力值更大。
常常我們覺得小孩"很可憐"週間壓力那麼大,我卻覺得是,生活要平均分配,不要太"集中"把讀書跟玩樂時間切得一乾二淨,週六日有時間靜下來做些功課,一到五不會整個在趕時間。
出去玩還是要,只是,頻率問題跟玩法問題提供大家參考看看。

再來就是改變<想法>。
練琴一定要每天練嗎?
每天練當然是<最完美>的情況,
但重點是,我們有辦法每天都那麼"完美"的過生活嗎?
不可能阿!
所以要在"不完美"前進跟持續才是重要的阿
如果真的國高中,沒辦法每天練,除了改變習慣,爸媽也要改變想法阿,
你要求孩子至少一周練個三天,好好專心的練,這樣就算有誠意!
<我說的是不比賽.不念音樂班的情況下唷>
還有,練琴就是長時間的累積,今天比較忙,就練20分鐘,明天比較多時間就練50分鐘,有彈性有商量空間不是比較好嗎? 一定得怎麼樣的僵化想法當孩子還是低年級還可以,到高年級,真的不管用,也會有親子之間很大的衝突,真的不需要。
再來就是<親子溝通>
關於時間表,改變慣性跟想法,
你期望孩子天生就知道這些嗎?
一樣不可能阿!

但你得教他阿!除非孩子以後長大可以單一角色過生活,但通常也是不可能,我們是別人的老師,別人的父母,別人的職員,甚至是父母的女兒,每個人幾乎都是多重角色在過一天24小時,如果要過的精彩可期,改變慣性,絕對是常常需要做的事情。
所以為了讓孩子童年時期就開始明瞭時間的運用,
你需要好好跟孩子坐下來談。

低年級孩子完全照著父母的表操課也不會有怨言,
他們還小,當然就是按家長的想法走,
中高年級孩子就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,
甚至到青春期,你用強硬的方式壓他他根本不甩你,
所以我是建議,跟孩子商討,時間表是不是能夠更彈性的運用?而不是"固定""固執""僵化""沒有彈性空間"。
當孩子沒有商量空間跟選擇餘地的時候,孩子最後就會落下一句:"我不補習了""我不繼續學鋼琴了"....
因為家長沒有隨著孩子的成長把時間表重新定義跟安排。
說了這麼多,
我只希望家長能夠靜下心來隨著孩子的成長跟步調去安排練琴時間,

這是一定做得到的
需要的只是我們"有心""有彈性"。
-